有了「可渡」,才有了「宣威」;
有了「宣威」,才有了「宣威火腿」。
說宣威火腿的歷史,
是幾百年來宣威地方史的縮影,
一點也不為過。
公元1381年,一位率著雄兵的大將,從名「可渡」的地方進入了云南地界,
高原上狂風凜冽,把明朝軍隊的旗幟扯得獵獵作響,
此人便是明朝開國名將「傅友德」。
「可渡」便是傅軍入滇的第一步。
這位戰功赫赫的鎮南大將軍進入云南后,所向披靡,零散盤踞的土司政權望風歸降。
而后,明朝大軍馬不停蹄地入滇第一重鎮,
為了“宣播朝廷威德”,傅友德馬鞭一揮,將這個重鎮設為「宣威關」,
這就是「宣威」的由來。
時光飛逝,硝煙散去,戰馬老死。明朝政權在邊疆地區逐步穩固,
衛、所、屯、鋪,逐漸成了地名,
曾經的將士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,
一些將士的尸骨就此埋葬在,遠離家鄉數千里的紅土高原上,
其實他們已經能夠預料得到,不遠的將來,
在傅友德曾經馬鞭一指的地方,會是子孫的故土,后代的家鄉。
▲宣威博物館內關于火腿的部分記錄
隨著漢族的大量遷入和繁衍生息,
徹底改變了滇東北高原原有的社會格局。
少數民族開始學習漢族語言和文字,
小心翼翼地嘗試著接受漢族的飲食文化,
而當他們驚訝的發現,
漢族把豬肉通過腌制的方法保存到來年食用,
并且這種經過腌制的豬肉相當美味,
少數民族便也開始學習豬肉的腌制方法。
當然,土司們也品嘗到這些
他們未曾享用過的漢族美味,
并且欣然接受了來自大地的饋贈。
秋水望穿的鄉愁,
或者是對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美好向往,
和著一把鹽,透過歲月的傷口,
揉進歷史的深處。
伴隨著時光和鹽分的滲入,
發酵,風干,一個王朝的崛起,
幾代人的心血,
最后凝結成一只通身綠毛的火腿。
有了「可渡」,才有了「宣威」;
有了「宣威」,才有了「宣威火腿」。
說宣威火腿的歷史是幾百年來宣威地方史的縮影,一點也不為過。
特殊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差,
造就了宣威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特征。
這樣的氣候剛好符合宣威火腿,
生產過程中對溫度和濕度要求,
讓宣威火腿形成獨特的風味。
不可復制的地理條件和天然氣候,
讓宣威火腿的口感獨一無二,無可挑剔。

當地特有的烏金豬, 有極強的耐粗飼能力,
對高寒山區適應能力強,
腹部脂肪含量高、肉質好,
早期增重緩慢,后期屯肥能力強。
且飼養過程綠色健康,
養殖周期長達一年之久。
養殖出來的烏金豬肌內脂肪含量豐富,
肉質特別細嫩,瘦肉率高,
特別是臀部肌肉含水量達67.3%,
蛋白質20.2%,
這是制作火腿最理想的鮮腿原料。
不可復制的氣候,
配上獨一無二的豬種,
便造就了宣威火腿。
切割、腌制、貯藏技術幾近爐火純青。
上乘的宣威火腿,
外形端正,落落大方;
切開來看,個大骨小,肥瘦適中:
瘦則鮮紅邊緣玫紅,肥而乳白略顯透明。

薄切一片,細油密出,生嚼濃香。
清香撲鼻、肉質細嫩的宣威火腿,
貴為中國兩大名腿之一,
溢美之詞早已不勝枚舉。
宣字牌的宣威火腿,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,
經北京營養研究院檢測出19種氨基酸
(其中有9種是人體所不能合成的),
9種微量元素,
且經云南省科學院檢測出富含11種維生素,
這就說明宣威火腿對人體有極高的營養價值。
只是聲名在外,難免市面上魚龍混雜。
而宣字牌宣威火腿,
在原產地域范圍內經傳統工藝制成的
具有三簽清香、肉色嫣紅、
香氣濃郁的特制火腿。
作為始立1909年的云南宣威火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火腿品牌,
宣字已歷經六十多年的耕耘,品牌底蘊濃厚,
選擇宣字,選擇最放心的腿。